吃腻了夏天的西瓜,秋天的葡萄、苹果、梨、橙子、石榴、鲜枣开始轮番上市,这些水果从树上到红星大市场,历经了挑选、采摘、加工、包装、冷链运输等环节。水果和蔬菜一样,都有保质期短、易变质的特点,无论是通过生鲜电商渠道,还是传统的市场、商超购买,冷链运输的速度始终决定了农产品到消费者手中的新鲜程度。
国外的冷藏运输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发展时间上的差距决定了我国冷链物流仅仅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不论从冷藏率还是从管理水平来看,始终远远的落后于发达国家。从乐观角度看,这也反映出我国在冷链物流发展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依托于农产品冷链物流本身的需求。
我国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尚不完善
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70余年的发展历程,迄今已经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储藏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受益于人民群众对农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涌现,适应我国国情的低能耗、低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的广泛推广,进一步呈现出网络化、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态势。
然而,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由于冷链的问题造成约有1200万吨水果和1.3亿吨蔬菜的浪费,总价值在100亿美元左右,其数量足以满足数亿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由此可见,我国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远未完善,具体表现在冷链应用率、冷藏保温车占比、人均冷库容量等多个指标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未来发展重点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产业,农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流通和消费共同构成了农业再生产的有机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缺失或不畅势必影响农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产品全面短缺的时代已经结束,人们再也不用为担心吃不上饭而苦恼。然而,由于全国各地区在区域性农产品的信息不对称、生产种植没有计划性和目标性,导致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甚至有媒体曝出农民因卖不掉、没有销路渠道而把自己辛苦种的水果烂在田间地头、倒掉的新闻。
另一方面,长期在市场上接触一线信息、懂点门路的市场经营商户或是生鲜电商的创业者,在面对农产品挑选、加工、保鲜的程序中,早已提前准备好必要的冷藏设备。少则一个冷柜、冷库,多则外加专业的冷藏汽车,安排好运输队伍,在晚上运到指定的市场,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果蔬的交易,从而推动下一轮农产品流通的周而复始。
面对制约农产品发展的信息化问题和广泛的市场需求形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迫在眉睫。
为此,国家发改委曾于2010年7月印发《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是将农产品冷链物流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政策推动下,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将得到广泛推广,建成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同时,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
而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全国现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其中冷却物冷藏量140万吨,冻结物冷藏量740万吨;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机械冷藏汽车20000辆,冷藏船吨位10万吨,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
总体来看,尽管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但在同样涉及到流通环节的农批市场中,已经有开始为经营商户提前准备农产品保存的绝佳场所——冷藏保鲜区。